「钥匙儿童」长大之后的两难:在孝与不孝之间
- 2019-12-12 08:11
- 网络
最近小编看到了一则诗人与书店老板的辩论,两个硬汉在聊自己和父亲的关系,两人长大后都跟父亲不亲,似乎都有一种「搞不懂父亲在干嘛」的感觉。书店老板后来成家,在亲子之间的沟通却有点障碍,很直接的承认「有孩子的家庭,对话的是我太太」,这种行为模式是在复制自己的父亲吗?原来,跟他从小就是一名钥匙儿童有关。
浅谈钥匙儿童
钥匙儿童一词,原本指的是二战期间,父亲征招入伍、母亲外出做工,衍生出幼童长期独留家中的现象。后来,广泛的被定义为:常常一人回家或在家,缺少家长监督的儿童;钥匙儿童的父母工作到很晚,孩子年纪还小就拿到家里的钥匙,放学后回到家中空无一人。
你以为这只会发生在弱势家庭吗?事实却不然,1984年的纪录片《拯救我们的儿童,拯救我们的学校》钥匙儿童有了一个新名字—「白天孤儿」(因为父母可能都深夜才会出现),主要来自中产或上层阶级家庭,出生于1960-1980年之间的人,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,孩子竟然越有可能是钥匙儿童!
在台湾,学校、安亲班老师取代父母的角色
那台湾呢?没错,现代双薪家庭普遍,很多父母都要忙着上班,否则哪有足够的钱养家养小孩?因此也不乏有钥匙儿童的踪迹:小一就有家里钥匙,放学回到空荡荡的家,爸妈预留了一百块,让小孩自己买晚餐;睡前把联络簿放在客厅桌上,白天出门前收到书包里;就算是周末还是寒暑假,父母可能因为工作很累,选择待在家里休息。
图片来源:住户公约第一条 剧照
去年,一名网友在论坛上发文「钥匙儿童长大了」,表示自己的爸妈为了做生意,几乎没有陪伴孩子,「我睡着了他们回家了;我出门了他们还睡着」、「小时候基本上算是自己长大的,除了金钱。这也没什么,我相信很多人都跟我一样。」
长大之后,她却面临一个两难。父母不需要在为了生意疲劳奔波,可以天天待在家陪伴彼此了,本来是一件开心的事。但是,就像「错的时间预见对的人」,小孩已经长大了,「我需要的不再是你们无时无刻的陪伴,也许我需要自己的时间,自己的空间。但你们不肯给我,总要我好好珍惜相处的时光,朋友不找我出游了,恋人与我分手了。小时候我总哭泣我和别人不一样,长大后我还是和别人不一样。」
错过的成长岁月,从何弥补?
原PO表示,父母以弥补的心态管控着她,迳自帮孩子决定要念离家近的高中和大学,等到大学毕业了想去外地工作,父母却不支持,不保留沟通的余地。最后她说「我爱你们,但我需要自由不代表不珍惜你们,还给我自由,好吗?当初的钥匙儿童已经长大了,你们错过的成长,已回不去了。」
接着,就有两派说法,一种人认为,父母在孩子童年的时候选择忙碌工作,是为了什么?哪个父母不希望天天陪伴孩子,以后没机会了不要后悔就好。另一派则支持原PO的作法,认为既然家长教会钥匙儿童提早独立、忍受寂寞,却又在孩子长大以后,反过来要求依赖、陪伴,这不是尽孝,而是干预人生。
也许,钥匙儿童健健康康的长大了,但他们从来没有机会学习或认知到,如何与父母轻松自在的相处,如果这时候父母想要以亲情为由,干涉孩子的人生,似乎不够合情合理?家计固然重要,但是孩子心理的缺口,一旦错过黄金童年,似乎就变成难以填补的黑洞。父母除了放手让孩子离巢,有没有更好的处理方法?
回到文章一开始,书店老板现在也当了一名父亲,对于父女的相处之道,他深刻的表示:陪伴(女儿)的时间能多就多吧!总有一天,她就是会离开我身边,孩子一出生,大人学习的就是做好分离的准备。
离的准备。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myypw.com.cn/muyingjiankang/293.html